园区检察院织密优质营商环境“防护网”,为企业提供高效司法保障——
创新作为助企防范金融风险
□苏报记者王小兵苏报通讯员封文璇
苏州自贸片区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的“高产田”,靓丽的成绩单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主动作为,创新运用《刑事风险提示函》,及时提醒各类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赢得自贸片区企业的纷纷点赞。
引入专家智囊
做精做实内容
以往,检察机关发放法律监督意见时,主要采用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因程序繁多、时效性差,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为更加便捷地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园区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金融风险隐患,创新运用《刑事风险提示函》。
为确保《刑事风险提示函》内容做精、做实,园区检察院总结经验,形成并固定了《刑事风险提示函》的基本形式,明确提示函内容分为风险事实、风险隐患、防控建议三部分。
为保证内容准确,针对涉及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性较强的风险隐患,园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实践“同行领域平行评价”机制,邀请相关行业、领域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人员辅助办案,帮助检察官厘清该行业的经营模式、行业规范、专业术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
瞄准企业隐患
推动整改治理
针对众多案件反映的辖区内企业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品牌名誉受损、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园区检察院有针对性地制发《刑事风险提示函》,以求从法律角度提供更好保护渠道和举措。
在办理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案件中,承办检察官发现涉案公司的注册商标没有防伪标识,便发出《刑事风险提示函》,建议该公司采取有效的防伪和追溯技术,得到该公司的采纳。针对一知名国际品牌商标被假冒侵权的问题,园区检察院多次与该公司法务部沟通,就如何与司法机关加强配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构建更加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进行指导和风险提示,避免该公司被侵权。此外,在办理一起涉及法资企业的职务侵占案件中,发现该公司在职权分工、收款制度等方面存在漏洞,便向该公司法籍负责人现场送达法语版《刑事风险提示函》,赢得对方点赞。
在帮助辖区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园区检察院还借助《刑事风险提示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推动投资行业治理,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健康的投融资环境。在办理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发现部分犯罪分子利用在深圳注册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开展集资犯罪活动,便及时向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出《刑事风险提示函》,推动当地多部门联合开展商业保理行业专项清理排查。在办理一起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中,针对买卖信用卡现象多发等问题向23家金融机构发出《刑事风险提示函》进行相关风险提示,承办检察官受邀赴被提示单位开展风险防控教育,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在办案中发现犯罪分子依托在某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的理财产品获取投资人信任、进而进行集资犯罪活动问题后,及时向该协会发出《刑事风险提示函》,推动对私募基金相关规则予以完善。
注重后续监督
确保查纠效果
提示函发送后,园区检察院及时派人跟踪督促,对被提示单位的疑惑耐心解答,指导具体落实防控建议方法。同时,要求承办检察官必要时可赴相关单位实地考察,与相关人员当面座谈,确保取得治理效果。此外,针对风险隐患,检察官宣讲团走进企业举办专题刑事风险防控讲座,提升企业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
园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步东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继续突破金融类案件“就案办案”的思维。在案卷材料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要对证据材料中反映出的风险点进行走访调研、勘验核实,培养发现和分析金融风险隐患的敏感性,不断织密优质营商环境“防护网”,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