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快递信息“裸奔”严重 如何守护好消费者个人隐私

快递信息“裸奔”严重 如何守护好消费者个人隐私

随意堆放的快递包裹,面单信息任人翻看。

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这个时间点也是每年快递包裹收发的高峰期,快递信息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一张快递面单,显示有姓名、电话、住址,由此可以找到买家的社交账号,进一步推演出其消费习惯、经济能力。每一天,成千上万的快递单携带着巨量信息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是消费者的“噩梦”。如何杜绝快递信息“裸奔”,如何守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新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能提供怎样的保障,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1 面单信息太诱人

“双11”期间,快递量猛增,快递面单蕴含了海量的信息量,也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记者在百度贴吧输入“快递”“面单”等关键词之后,出现很多相关的分类群组,大把的卖家在线上等候,实时面单超过1000张,每张价格3.5元,非常诱人。在快递面单信息泄露链条中,快递小哥处于最上游。

一位快递小哥一般负责七八个小区,经手数万条信息。快递小哥陈晨说:“通过快递单上的手机号,可以查到相关信息,绑定的微信、支付宝等账号,机主的兴趣爱好、最近关注等会被暴露。倒卖个人信息在行业里不算新闻,有房产中介和培训机构找过我,想购买一些个人信息,但是想想,不应该这么做,保护消费者隐私是我们的义务。”公司做过相关的培训,倒卖客户信息不仅违反职业道德,还触犯法律。

能守住底线的陈晨们是快递小哥中的多数,但也有被金钱蒙蔽的。记者键入“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个人信息泄露”关键字查询,共查到1万余条投诉信息。今年4月,一家快递企业员工为赚取额外收入,将所在公司的个人账号租给不法分子,不法分子通过非法登录快递企业内部系统,获取了大量的客户个人信息,又将这些信息转卖给境外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

2 面单“裸奔”很严重

小小的快递单可能招来被诈骗的噩运,原因在于快递单上“裸奔”的信息。11月20日中午,在万柏林某小区内的菜鸟驿站门前,堆放着大量还未来得及处理的快递包裹,任何人都可以拿起一件翻看,快递面单上清晰地印有收件方的详细信息。同样,在山西财经大学的快递驿站,记者可随意翻找查看包裹上的快递信息,并未有工作人员制止。信息泄露就发生在眼皮底下,这样的管理隐患不小。相较过去一对一的快递配送,通过快递驿站中转件,经手人员多,管理简单粗放,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快递企业是否能设置一些保护用户信息的方法呢?早在2017年,一种名为“隐私面单”的新型面单就开始出现,以二维码或者条形码方式替代用户关键信息。快递员派件时,通过APP扫码,以“虚拟电话”联系收件人,快递签收后,号码对应关系随即失效。但是这种“隐私面单”使用率很低。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快递平台的“隐私面单”已经下线,即使仍在运行的,也大多出现在增值服务中,而非默认选项。消费者需要手动选择“安全号码”“隐址寄件”,才能在面单上隐藏相关信息。为了实际印证“隐私面单”功能,记者下载了两家快递平台的APP,其中的“隐私面单”功能设置在增值服务中,虽然不收费,但需要用户在寄件时自行勾选。

“隐私面单”不受待见,除了寄件时需要勾选外,派送时的扫码识别,也影响了配送效率。此外,技术问题也是一大阻碍,“隐私面单”依托于电子面单和云打印技术,需要商家安装相关的云打印组件。

3 “多管齐下”守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今年上半年,太原市快递累计业务量达14487.81万件,快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何解决上述个人信息“裸奔”的问题?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尤其是在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中特别提到,个人信息处理者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其中就包括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这意味着,之前提供“隐私面单”是平台自选项,现在已经变成了法定必选项。

记者发现,京东快递已采用“微笑面单”,用户在包裹上的姓名和手机号码等信息,以笑脸符号代替。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专家表示,快递面单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多管齐下,各平台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执法部门应严格落实法律规定,消费者也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多一点较真,就能少一点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个人维权,《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出了以公益诉讼的方式解决。对于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消费者协会、社会公益团体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