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勇(中)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送锦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初秋的一大早,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桃花山村村民高勇举着一面锦旗,走进了“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锦旗上清晰地写着:“雪中送炭、大爱无疆,如康家园、亲如一家”。
“我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一直很难找到个工作,如今,邹城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将我安置在这里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2100元的工资,并且还给我购买了‘五险’,同时,在这里还能享受到康复训练、日间照料等服务,又结识一帮朋友。”高勇告诉记者,他通过在这里工作,不光赚到了钱,还为家庭减轻了负担,瞬间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邹城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汇集多方资源向“如康家园”聚集,如今,已建成22处“如康家园”,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机制完善”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服务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的目的。
今年以来,邹城市又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实行了“一核两驱三重七化”举措,为“如康家园”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邹城市残疾人事业乘势而上、再创辉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核”驱动,助力“如康家园”价值新提升
辅助性就业是“如康家园”的灵魂和稳定器。
据记者了解,邹城市紧紧围绕辅助性就业这个“核心”,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辅助性就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等各项惠残利企政策为抓手,依托各镇街对辖区内企业开展走访调研,鼓励各辖区企业根据残疾人工作特点和属地产业优势,精心选择储备一批程序简易、操作简单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制定实施辅助性就业项目培训计划,扎实做好辅助性就业项目库建设。

“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就业。
目前,经过精心筛选,辅助性就业项目库已纳入就业项目46个,惠及“如康家园”残疾人249名。
同时,着力推动辅助性就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精心遴选出一批提供就业岗位较多、促进残疾群众就业增收有力、契合百姓生活紧密需求的非遗技艺项目,引入木雕、剪纸、面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适时开展技能培训,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康家园”孵化和成果转化,带动残疾人就业,提振残疾人创收自信,让残疾人在“如康家园”通过辅助性就业,不断提高语言沟通、手眼脑协调和心理情绪稳控等社会适应能力,助力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技术和生存技能,从接受社会救济的被供养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邹鲁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借助两大“联盟”,汇聚“如康家园”助残新动能
多年来,邹城市不断完善“如康家园”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如康家园”助残联盟的作用。
首先,发挥党建助残联盟引领作用。创建“一镇(街)一品”开发镇街“如康家园”党建助残品牌,健全党建助残机制、组织特色党建活动,打造上下关联、多点支撑的多维度党建助残体系。发挥市志愿助残行业党委核心领导作用,鼓励更多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能和特长设立公益助残项目,进驻各“如康家园”,推进公益品牌建设,提升党建助残内涵。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志愿助残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汇聚起全社会助残扶残力量。开展“彩虹同心桥”党建助残活动,通过基层党组织与全市“如康家园”全面结对,用党建资源提高“如康家园”助残服务能力,把“如康家园”打造成为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活动、党员联系困难群众、锤炼党性的重要基地,使残疾人受帮助、党员干部受教育。
其次,发挥社会助残联盟示范作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内涵,持续加强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建设,不断强化协会指导,动员社会爱心力量,精心策划助残活动,为“如康家园”残疾人筹措社会慈善资金、爱心物资等400余万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慰问走访、捐资助学、爱心包发放、辅具捐赠等扶残帮困活动,受益残疾群众达10000余名。
推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建立“‘如康家园’+委员工作室”模式,进行定向结对帮扶,将文化、体育、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优质资源、先进思路引入“如康家园”,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残疾群众。发挥全国“艺童益行”残障儿童帮扶计划项目试点效益,动员社会力量关爱残疾儿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残疾儿童服务网络,有效助力残障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残疾儿童情感缺失,提高残疾儿童道德素养和生活能力。
强化三项“重点”,展现“如康家园”发展新风采
“如康家园”是残疾人服务向基层延伸的主平台、主阵地,工作内容事无巨细,其中,需要强化三大重点工作。
首先,强化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工作。紧抓《邹城市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政策出台和承接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创新试点的有利契机,凝聚各方力量,重点关注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帮助残疾人实现多途径、高质量就业。持续放大山东省“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试点效应,利用地域工业资源优势和就业服务资源,综合运用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连接“用人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和“如康家园”服务平台两端,减轻社会与残疾人家庭负担,解决企业用人问题,增强了“如康家园”服务活力和持久运营的动力,实现残疾人及其家庭、爱心企业和“如康家园”多方共赢。目前已通过“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帮助49名残疾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强化全生命周期照护工作。2023年邹城市承担了省残联“长期护理保险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护理、康复补贴等政策衔接融合试点”残疾人服务创新项目,为济宁市唯一。邹城市残联与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局、市医保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邹城市创建山东省长期护理保险与残疾人政策衔接融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利用“如康家园”平台优势,打通政策壁垒,织密残疾人服务网络,建立了长期护理险与残疾人政策融合衔接的“九位一体”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最后,强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如康家园”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途径。邹城市依托各“如康家园”建立康复辅具共享服务站,完善残疾人辅具适配网络,不断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辅助器具需求,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投资100余万元为各镇街“如康家园”统一购置配发了社区康复设备,种类达到43种,不断强化康复服务功能。探索运用“互联网+社区康复”服务模式,鼓励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破解基层康复技术不足难题,保障康复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就近就便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七化”发展,开创“如康家园”治理新局面
“七化”是在夯实“如康家园”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推动“如康家园”提档升级,实现精准化、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常态化发展。
管理精准化。完善残疾人档案管理,为1134名入园残疾人开展就业能力适应性评估,科学分析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推荐,提供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服务。
服务专业化。对全市如康家园管理、服务人员组织开展了3次培训,强化了社区康复业务以及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升了“如康家园”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供给,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队伍及模式。
品牌特色化。借助邹城千年古县、“孟子故里”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孟子思想、母教文化、邹鲁文化、伏羲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结合邹东地区农业资源、邹西大工业板块、峄山旅游等充实“如康家园”各项服务内容,创新文创实践,实现“一园一品”,打造“如康家园”邹城特色品牌。
运营市场化。扩大“如康家园”影响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抖音、广播等渠道宣传服务和成果,定期组织活动,吸引更多关注支持。强化社会合作关系,依托党建联盟与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优质资源向“如康家园”倾斜。生产特色产品,强化辅助性就业效能,开发更多特色项目。

残疾人朋友在“如康家园”娱乐。
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才艺培训、体育训练、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残疾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活动内容,实现文化康复、艺术康复、体育康复。因人施策,根据园内残疾人个性、特长,培育、组建民乐队、舞蹈队、合唱团、运动团等残疾人活动队伍。在传统节日、残疾人事业重大活动、重要节点来临之际,组织开展知识讲座、会演进园等系列活动,丰富残疾群众精神生活。
据记者了解,邹城市残联着力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已提前完成2023年度3处社区“如康家园”建设任务,全市“如康家园”数量达到2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