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密
中国商务新闻网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举办前夕,笔者正在缅甸内比都参加双边交流,感受到对华合作的期待和疑问同样热烈。中国在全球和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不但重塑着全球经济贸易关系,也影响着各方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模式。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经济是否仍有活力?中国对外合作是否还要回到疫情前的模式?应该说,经贸合作并非易事。跳好合作的双人舞,需要中国与合作伙伴协调节奏,踩好步点,而中国与东盟的舞步则成为这支舞曲中最引人关注的组合之一。
得益于对发展的共识以及持续的相向而行,2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地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建成了全球当前覆盖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效促进了区域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东博会期间,各国政府官员、企业、行业组织和智库专家齐集一堂,交换彼此理念,展示特色商品和服务,建立共识,为发展寻求创新模式与路径。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在“三级跳”的同时“做加减法”,3.0版自贸协定正在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边界既有聚焦到中国与新加坡、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的“减法”,又有扩展到RCEP更多成员国的“加法”,有弹性的贸易投资机制安排为市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稳定的保障。缅甸朋友甚至提出“中国是不是打算与每个东盟国家都再去签署单独自贸协定”的问题。
作为东博会永久会址的广西,将发展与东盟经贸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不仅每年在东博会举办期间聚焦东盟,更为企业建立与东盟国家的长期联系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此次东博会的参展企业总数近2000家,展览总面积10.2万平方米,外国展区占比30%以上,东盟就有约640家大型知名品牌企业参展。东博会的东盟元素不仅吸引了中国企业的关注,也为包括日韩美澳的企业探索发掘东盟市场机会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扩大了东博会的全球影响。
第20届东博会以“和合共生建家园,命运与共向未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经济增长中心”为主题,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重点领域作为议题予以重点关注,为各方展现自身在新领域的优势、促进互利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解决共同挑战提供了方案。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上述创新领域的合作提速,企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市场布局,开展互利合作,为消费者增加选择、提供便利。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作为传统能源汽车的升级产品,新能源汽车既可以满足出行和物流的需求,又通过创新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并由此带来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制造和服务协同在内的全方位影响。可以发现,东盟国家由于各自的经济产业特色和发展目标差异,开展创新合作的状态差异不小,但在中国市场的支撑下,各国都有意愿扩大为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意愿。伴随区域供应链的调整和优化,东盟国家需要尽快调整和确认其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形成新的市场分工。
面对创新合作的共同需求,实现路径并不简单和唯一,资源和环境约束可能限制各方实现目标的可能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为各方提出各自意愿、协调行动提供了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国与东盟在这一框架下共同塑造双边合作环境,减少企业合规难度和风险。作为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合作的专向展会,东博会为双方发出各自声音、寻求共识创造了更好条件,吸引了中国各地区企业的关注。在东博会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合作有望进一步提速,为疫情后的加快复苏、减少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冲击提供更强力的支持。在发展中国家间合作意愿和能力持续加强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有望提供样本,基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合作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间合作的宝贵财富。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多样性为双方的参与和发展带来了不少机会,而东博会的下一个20年有可能见证区域经贸合作的升级。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