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 建设三年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成效卓著。
作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合力叉车近年来发展迅速。据安徽合力工业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军介绍,公司已在欧洲、东南亚、美洲、中东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5个海外中心,2023年拟再建设2个海外中心(澳洲、南美),海外中心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国际化战略逐见成效。今年以来,合力叉车整机出口销量6.1万台,实现出口销售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0.37%。而探寻合力叉车快速发展背后的因素,自贸试验区的贸易便利化举措是关键一环。
“我们积极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加工贸易模式制度改革创新。在自贸试验区及庐州海关的关心支持下,率先试点集团保税新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集团公司一本保税账册,分子公司共享使用,不仅简化了手账册核销工作流程,也使保税料件在本部与分子公司间自由流转,从过去的保税区‘两日达’到现在的半日达。节约保税生产件流转报关费用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整机交付的速度,更好地支持了销售端需求。”李明军透露,2022年,合力通过企业集团加工贸易方式流转保税料件共35批次,其中流转发动机393台,货值约120.89万美元,降低流转费用约人民币5.5万元,节约全工序外发保证金约170.28万人民币;流转电机电桥等约1582个,货值约164.56万美元,节省关税约人民币111.23万元,节约全工序外发保证金约255.8万元。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据悉,蚌埠片区已累计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0家、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6家。
在“禁塑”背景下,蚌埠片区开展了生物降解材料推广应用新探索。“你别看这个购物袋这么薄,承载力很强,这两桶水是20斤,承载完全没有问题。”在丰原集团展厅,丰原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梁明向记者展示装着两桶水的薄薄的透明购物袋,介绍说,“这个环保购物袋是最新研发的,原材料就是秸秆、玉米等,和超市里的塑料袋差不多厚,一样的很方便使用,但它是完全可降解的,出厂价才3毛多。”
为解决生物降解材料性能不稳定、可替代产品种类不多、替代面不广等问题,蚌埠片区依托丰原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重要的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攻克了高光学纯乳酸制备、丙交酯纯化、聚乳酸合成等一批技术难题,全面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发酵、提取、聚合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制造产业链生产技术,成功研发了发泡塑料、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片材制品、日化用品、家纺用品、母婴用品、环保板材等聚乳酸下游应用产品200余种,解决了聚乳酸材料的性能和成本问题。目前,蚌埠市已形成了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脂、聚羟基脂肪酸酯、纳米纤维素等生物降解材料为核心,以吹膜、注塑、纺织、医药、板材等下游应用为方向的“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
随着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渐入佳境,区内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片区、芜湖片区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值1520亿元、同比增长68%,蚌埠片区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50.7亿元、同比增长37.6%。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自贸试验区。今年1-7月,自贸试验区内主导产业引资超10亿的项目23个、引资额766亿元,占区内项目引资总额的68.4%。(许霞 杨洲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