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 近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拟在科特迪瓦建立药品生产设施和分销中心。IFC将向复星医药的子公司提供两笔总额为5000万欧元的贷款,在阿比让附近建设一座抗疟疾药物和抗菌药物的生产设施。该设施预计成为科特迪瓦最大的药厂,年药物产量可达50亿片。配套的分销中心也将在附近落成。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中国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进入新阶段,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日前,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举行的“健康中国—2023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钱塘对话500强’”活动上正式发布了其牵头编写的《2022-2023中国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发展报告》。报告分别从全球、中国及国际合作三个角度分析了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中国生命健康产业方兴未艾
全球老龄化加剧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持续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增长,世界各国愈发重视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此,报告指出,近年来生命健康产业的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未来也将继续受到多重因素驱动,持续释放市场活力。根据Research Dive研究数据,2021年,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为4.7万亿美元,按预计年复合增长率10.9%计算,到2031年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8万亿美元。
社会结构变化引起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可持续增长。艾媒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1年,中国生命健康产业整体营收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营收规模达8万亿元,增幅达8.1%,预计2024年将达9万亿元。
当前,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政策的相继出台,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医药政策变革、海外人才回流、金融资本流入等多重利好下,中国生命健康产业百花齐放,正逐步从仿制跟随走向源头创新,从进口转向国产,从国内走向国际。”报告课题组敏锐地捕捉全球发展新形势为整个行业带来的变化:在生产研发端,随着海外产能向中国转移以及中国创新药不断发展,医药临床研究外包机构(CRO)在国内的渗透率持续提高,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消费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数字医疗产业蓬勃发展,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精准医学、远程诊断、公卫筛查等在线生命健康服务领域成长迅速;在抗疫相关细分产业端,疫苗、试剂盒、核酸检测等关键领域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中国正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力度,推进检验器械及相关科室病房建设,推动医疗基础建设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靠拢。
深化国际合作机遇挑战并存
在西非,人福集团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药厂,极大缓解了塞内加尔、几内亚、尼日尔等8个西非国家的药品短缺问题,使糖浆等药品价格下降了30%以上,惠及1.4亿西非人民。这是中国企业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加强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在深化国际合作中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促使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事业不断深化。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处在全球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生命健康企业提供了良好契机,让它们的优质产品和服务顺利地输出到沿线国家乃至全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健康医疗生态圈逐步建成,中国医疗产品及服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推动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充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了中国方案,有效防控病毒传播。
RCEP加快生命健康产业跨境投融资合作步伐。报告称,RCEP的关税降低承诺将减少成员国间的贸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医药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助力中国企业在RCEP区域中立足,形成稳固的市场地位。
报告课题组指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在跨境合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挑战之一是获得国际标准认证。国际标准认证在跨境合作中必不可少,它可以确保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尚未获得国际标准认证,这使得它们在跨境合作中存在竞争劣势。
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面临挑战。尽管中国已经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一些国家仍然对中国生命健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质疑。
为此,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国际标准认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