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近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为各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6月5日,我国内地首个“5G智能眼科巡诊车”项目在广州正式启用,首批3台人工智能巡诊车将提供视力、验光、眼压、眼底彩照等一系列眼科检查。图为市民在巡诊车上进行眼科检查。(图片由CNSPHOTO提供)
产业布局加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商业化应用加速落地。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抓发展先机。
近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着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上海市发改委日前印发的《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等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推动“补需方”改革,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租用等方式使用民间投资的数据储存和算力资源;推动政府部门租用民间投资专用算力支持大语义学习、元宇宙、时空底图等专业场景应用。
除一线城市外,多地还利用数据资源优势,把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加快提升算力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高质量配置、高效益供给,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综合建设新路子。
北京此前也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支持政策从鼓励与引导行业发展角度,围绕创新发展共性需求,进一步统筹资源,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生态发展。
促进规范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管理规定也先后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分别从算法治理、深度合成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不同层面,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规范和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将进入新阶段。
事实上,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立法在2017年已起步,国务院于当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也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被看作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该条例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机制,防范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可能出现的伦理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
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快速发展,其背后暗藏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等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新事物,且当前客观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所以我国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整体来看是风险最小的,能够减少人工智能带来的负外部性。
赋能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金融、零售、制造等诸多领域。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73.1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73.2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近41.4%;2023年1—5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3.2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66.7%。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近日就《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社会意见。而5月30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将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列入“加大民间投资支持力度”的三大产业。
对此,专家表示,最新发布的地方政策文件中均重点提到了算力端发展,加大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强调了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拓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的深度与广度。业内人士也认为,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多项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将给产业发展带来助推力,更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大模型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实现跨越,未来仍有广阔的持续创新空间。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大模型创新提供了丰富场景和数据基础,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专家表示,各地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自身优势,聚焦重点和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专家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眼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双轮驱动、双向促进的发展特征。在供需两侧的共同推动下,技术创新成果开始大规模地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实践,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快。(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