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大爱北疆,温暖前行!内蒙古为158.58万残疾人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正在进行康复的孩子们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乌海报道

初冬的内蒙古,多地迎来降雪天气。在这片庄严而又不失温情的大地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里,孩子们在治疗师的陪同下进行着康复。这里,有太多因获悉孩子残疾而心碎的家长,如今,他们看到了希望。

只有三岁半的苗苗(化名),已是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的“老”患者。两年前,妈妈发现孩子不会站立和爬行,最终被确诊为脑血氧导致的发育迟缓。

此后,苗苗就成了第三人民医院的常客。

“刚来的时候,孩子不会坐、不会爬,如今,她不光可以顺利地完成这些动作,甚至,通过辅助工具可以不在大人帮扶的情况下站立。孩子可以站立并且独立行走,就是我最大的希望。”苗苗妈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孩子每天都要来进行康复,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免费的,如果不是这样,高昂的康复费用他们根本无力支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残联坚持人民至上,多方凝聚助残合力,织牢织密残疾人公共服务八张网,158.58万残疾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祖国正北方的这片疆土,以它特有的深邃与辽阔,展示着无边的大爱。

凝聚合力,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念兹在兹,枝叶关情。

按照内蒙古残联七代会提出的织牢织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八张网”的政策措施,残疾人权益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项项社会保障措施如一条条丝线,为残疾人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近年来,内蒙古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显著改善。五年来,全区持续开展精准康复行动,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7.59%,累计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41.48万余人次,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1.64万人次,全区建成残疾人康复机构293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7200人,20.84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适配服务率达到99.02%。

残疾人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近5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34%。

同时,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

乌海市依林社区旁边有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表面上看,与其他商业街并无异样。但是,《华夏时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里不管是洗车行还是药店,均有残疾人员工。

记者采访获悉,这是由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打造而成的一条“公益街”,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

临近乌海市依林社区的“公益街”

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理事长胡柏毓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心经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一条“按需岗前培训+专车专人专班管理+矛盾纠纷主动调解”全方位管理的“残疾人能就业、企业得实惠、机构能发展”的发展道路。

据记者了解,五年来,内蒙古通过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履行安置残疾人社会责任的意识。启动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内蒙古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达到19万人,5.2万人次城乡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此外,内蒙古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取得新发展。为帮助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托养照料,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自治区不断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加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覆盖面,全区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06个,五年累计为3.3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等各类托养服务。

近年来,内蒙古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快速推进。

家住临河区金色花园的刘柱,因病偏瘫了4年,日常洗浴、如厕不便,同时,由于家住二楼,下楼也几乎成了奢望。为此,临河区残联为其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帮助他按照了L型助浴扶手、可移动折叠洗浴椅……并且,从一层开始为其安装了一字扶手,如今,刘柱也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楼下晒晒太阳了。

残联为残疾人家庭卫生间进行的无障碍改造

临河区残联的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河区残联今年计划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无障碍改造80户,目前已完成91户,超额完成了任务。

据记者了解,2018年以来,内蒙古新建住宅小区、重点公共场所、城市主干道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各级政务网站有序实现信息无障碍改造。同时,为4万余户残疾人家庭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在出行、生活等方面更加便利安全。

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残疾人的精彩人生;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残疾人越发宽广的逐梦之路。

平等共享,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秣马厉兵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

五年来,内蒙古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残疾人事业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聚合残疾人服务资源。各级政府残工委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各部门全力支持,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扶残助残事业中来。关爱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事业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

就目前来看,残疾人事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残疾人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高,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还不够充分,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基层残联组织作用还有待发挥,残联组织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就此,内蒙古残联正视问题,主动应对挑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千方百计、尽心竭力做好今后的工作。

内蒙古残疾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和残疾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内蒙古残联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治引领,突出“三项重点”,夯实“五个基础”,实施“五大行动”,发挥“五个作用”,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其中,突出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完善残疾人民生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三项重点”,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数字残联建设和专项资金管理“五个基础”,着力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水平;实施精准康复服务提升行动、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就业增收提升行动、文化体育服务提升行动和权益保障提升等“五大行动”,着力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发挥体制机制、专门协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助残、“大爱北疆”公益助残品牌和残疾人主体“五个作用”,着力增强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能力。

循梦而行,同筑精彩。站在新起点上,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必将继往开来,阔步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蒙古新篇章。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More from 财经 / ECONOMICMore posts in 财经 / ECONOM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