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晏澜菲
中国商务新闻网 刚入行,信息不灵通,行情不清楚,怎么办?
众多农产品种类,如何选择市场潜力大,能卖高价的新品种?
种植过程中,如何更好消灭虫害?
销售过程中,拓展渠道需要做什么?
……
这几乎是众多农户在农产品种植过程前、中、后期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随着认知大模型技术持续进化,人工智能掀起了全新的热潮,国内大模型产品持续推出,农业也将赶上数字化的潮流,开启加速跑模式。
全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高素质新农人培养的“必选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就在近日,一亩田集团发布了国内首款农业AI对话机器人“小田”,以期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素质新农人培养及产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刘娟表示,以AI为代表的科技潮流将深刻地影响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强驱动力。以“小田”对话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方面大有作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李莉作为多年农技推广专家介绍,传统农技推广会遇到师资力量短缺、培训范围不够、知识覆盖面窄等难题,机器人将在未来农技推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用大模型技术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应用,不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AI才有了灵魂,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根本的推动。”一亩田CTO胡嵩直言,AI与产业相结合,关键在于对产业发展的持续洞察、对行业知识的海量积累及对从业用户的深度理解。
胡嵩介绍,“小田”融合了平台所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的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及多个农业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覆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技术、供需行情、产销智能匹配等多个模块,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涉及生产、流通、采购等全链条多个场景,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高效买的问题。
在农技方面,“小田”以更加精细的农业大模型、千万级的农业问答语料及语义搜索增强,以更加全面的农技专家角色,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向“小田”提问,获取专业的解决方案。在价格行情方面,“小田”基于公司行情大数据体系,以“地域+品类”提供精准的各品类农产品行情查询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领域,一亩田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东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众多农业科研高校、院所合作,融合超350种新品种新技术,结合用户产地情况进行新品种的推荐。针对行业最关心的流通难题,“小田”一方面以供需走势提供更加科学的产销建议,一方面结合用户地域、品类、需求等建立精准画像,进行更加智能的供需匹配。
“未来,我们将与更多产业链生态伙伴进行合作,联合科研院所、农资农机厂商、农技专家等行业伙伴,融合更加丰富的行业内容,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AI服务。”谈及未来,胡嵩信心满满,对话机器人将实现产业从业者的实时链接,以更加丰富、精确的服务和响应,满足千万农业生产者需求,进一步提升新农人数字能力与水平,实现以科技服务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战略提供AI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