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山南市琼结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山南市琼结县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是雅砻文明的源头。

去年,琼结县入选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是西藏74个县区中唯一入选的。

近年来,琼结县紧抓国家“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机遇,通过稳人心、提信心、聚人气,调动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区域发展潜能,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稳人心:产业兴旺促就业

琼结县城距拉萨185公里,距贡嘎机场121公里,交通便利。抓住这一区位优势,琼结县在援藏力量帮扶下,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

在绿树青草中,记者来到下水乡唐布齐村,走进琼结县“菜篮子”二期基地。鲜绿的玉米、油亮的彩椒、深绿的贝贝南瓜……工作人员在果蔬间,一前一后有序进行着除草、施肥、采收等工序。

来自唐布齐村的查色正在西红柿温室内除草。“我一个月工资4800元,干得好还有奖金。家里流转20.8亩土地,租金近两万元,再加上务工,一年有七万多元收入。”查色高兴地说。

大棚外,刚采摘的色彩鲜艳的“巧克力”“金玉”“草莓”“冰激凌”等特色品种小西红柿正被分拣装箱,准备运往拉萨、山南等地。“我们基地目前有日光温室348座,育苗温室10座,80余个蔬果品种,可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基地负责人管大鹏告诉记者。

产业在门口,业稳人心安。该基地的70余名员工都来自唐布齐村。通过土地租赁等方式,基地每年带动299户群众稳定增收185万元,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业,推动农牧民群众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琼结县将“菜篮子”基地作为国家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力求将2000多亩果蔬基地打造成高原人的“菜园子”。下一步,基地将打通冷链运输渠道,向长三角、重庆、成都等区域市场销售农产品。

提信心:产业融合有甜头

“以前的强吉村,村民穷、垃圾飞,人们种完地就蹲在墙根晒太阳、闲聊,也不出去找事做增加收入。”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村委会主任赤列旺久说。

现在,走进强吉村,水泥道路平整宽阔,村舍民宿亮白洁净,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这一切可喜的变化都是强吉村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带来的。

位于琼结河谷的强吉村,家家户户都有自酿青稞酒的习惯,长此以往,强吉村就有了“青稞酒故乡”的美称。村干部抓住这一特点,推动“强钦青稞酒”产业项目落地。如今,“强钦青稞酒”成了村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

在村里酿酒技艺最高的洛桑多吉家中,大大小小的酒缸、酒罐并排放着,酒香四溢,沁人心脾。洛桑多吉说,最近几年,强吉村的游客逐渐增多,许多人都是慕“强钦青稞酒”之名而来,不但在村里尝酒,走时还会带上些。

据统计,强吉村仅靠销售青稞酒,收入累计达120余万元。

群众索朗曲珍在村委会的动员下,通过经营民宿吃上了“旅游饭”。索朗曲珍说:“我家民宿有8个床位,床单、被罩、枕套等物品都是县旅游发展局统一配发的。开业到现在,一共接待了400多位游客。”

强吉村现有民宿、农家乐37家,自2020年到现在,旅游接待收入已达45万余元。

近期,强吉村正以青稞酒文化为依托,打造“强钦青稞酒”“强钦庄园”“强钦林卡”三位一体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区,准备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聚人心:乡风文明气象新

高原的村庄地广人稀,如何更好地凝聚起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这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大课题,琼结县的党群小茶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我们组有60户村民入股党群小茶馆,每股300元。运营后,大家都能得到分红,村民还挺爱来茶馆的。”下水乡唐布齐村党群小茶馆运营负责人贡布次仁说。

“为啥想来,因为这里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间通人气。”村民次仁央宗笑着说。记者看到,唐布齐村的党群小茶馆内,台球、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依次排开,阅读书屋里,历史、地理等书籍应有尽有,人们有的喝茶,有的看书,有的运动,惬意又舒适。

琼结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唐布齐村等7个村级党群小茶馆,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突出乡风文明建设中农牧民的主体作用。

议事说理、矛盾调解、学习交流……群众遇到大事小情,都会来党群小茶馆。这7个集休闲娱乐、阅读、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小茶馆,正以小空间搭起乡风文明大舞台。

除休闲餐饮、文化娱乐之外,各茶馆还布置了党的光辉历程、党员风采、道德模范事迹展示等展览,力求将茶馆打造成党员群众话家常、促情感、讲党恩的前沿阵地。

“营利不是目的。党群小茶馆是为党员干部与农牧民群众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普及党的惠民政策,倾听群众声音,为乡村振兴、基层发展、群众得利探索新路子。”琼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颖彪说。

责任编辑:彭婧    

More from 产经 / INDUSTRYMore posts in 产经 / INDU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