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阎 密
中国商务新闻网 记者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中获悉,2022年,线下餐饮市场总交易量超130笔,基本与2021年持平,但其中大额融资事件较上一年明显减少,而种子天使轮投融资依旧活跃。其中,咖啡成为2022年获得最高平均投资金额的细分品类,茶饮及中式快餐也仍是资本最活跃的赛道。
咖啡受资本热捧
2022年疫情多点频发,线下餐饮需求受阻,多个赛道面临大震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马太效应的产生。中小企业持续承压,运营效率难以提高、现金流管理不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疫情后时代,过往以“烧钱”来跑马圈地、积极拓店的投资逻辑被重新审视。多家线下餐饮品牌收缩业务或减缓扩店计划,资本对餐饮行业的大额投资态度日趋谨慎。主打差异化突围的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吸引资本积极参与早期投资市场。
在此背景下,餐饮投资者一方面将目光投向更细分的品类赛道以寻求新的机会点;另一方面,也将更加偏好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餐饮品牌,以期在不确定中实现相对稳定的增长。
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小镇青年消费的兴盛带动咖啡消费进一步提升,巨大的想象空间吸引资本对该赛道持续加注。定位Z世代下的地域性新锐品牌纷纷涌现,如宁波的歪咖啡、绍兴的Coco Juliet、长沙的DOC当刻咖啡和广州八福咖啡等。
瑞幸咖啡通过优化整体经营战略,包括门店调整、产品定价等,以及在成本控制、私域营销上的多年积累,短期内便实现了现金流转正。大钲资本联合IDG 资本、Ares SSGCapital Management以4.43亿美元于2022年1月完成了对瑞幸共计3.83亿股A类普通股的收购。这也成为2022年唯一一笔十亿元人民币级的交易。
Tims咖啡以“咖啡+暖食”的差异化路线,自2019年登陆中国后在本土团队的带领和资本的助力下,通过渠道合作、电商运营、多类型门店等方式迅速扩张,并通过“SPAC+PIPE”的组合快速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于2022年9月正式成为中国咖啡SPAC第一股。
Seesaw Coffee完成了A++轮的数亿元融资,比星、意士多、幸猫等年轻咖啡品牌也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茶饮、米粉、西式快餐热度高
茶饮赛道上,乐乐茶凭借在华东地区良好的品牌认可度和渠道价值受到了奈雪的重视,后者以5.25亿元人民币获得了乐乐茶43.64%的股份,双方期待未来能以联营的方式优化提升行业竞争力,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点。
而在茶饮赛道的另一端,中端品牌定价策略更加灵活,可以向上和向下兼容,同时相比于高端和平价茶饮,该价格段的市场格局尚未成型,多家中端连锁品牌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探索成长空间。书亦烧仙草和悸动烧仙草在2022年凭借差异化大单品和已建立的门店网络,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其中,书亦烧仙草获达6亿元规模的A轮融资。地方茶饮品牌在资本加持下迅速向外扩张,如广西的阿嬤手作等。同时有部分小众赛道品牌也因其差异化的强单品而受到资本关注和布局,如柠檬茶品牌柠季、鲜果茶品牌TCOMMA、椰子茶品牌茶大椰等企业。其中,TCOMMA完成5000万欧元的战略融资。
2022年,资本对中式面馆的热情有所下降。米粉品类随着2021年谭仔国际港股上市开始受到关注。与中式面馆类似,米粉类线下餐饮品牌同样具备快速扩店的条件,小门店、低客单及强地域性等特点有助于该类品牌商抢占下沉市场,包括疆小骆、十分湘、甘食记在内的多家米粉品牌商获得了投资。
市场对效率的追求同样表现在多起炸鸡汉堡品牌商的融资事件中。由于品类创新受限,西式快餐市场规模增长一度放缓。但在疫情的催化下,出餐迅速、适合外带的炸鸡汉堡等西式快餐市场逐步回温。打开下沉市场的关键依旧是平价策略,8家平价西式快餐于2022年获得融资,如顾思特汉堡、德吉仕、楚郑等。与此同时,健身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西式健康轻食的消费,包括超级碗在内的3家轻食品牌获得资本布局,西式快餐的活跃度达到历年之最。
餐饮竞争将更加聚焦差异化
从投资主体看,餐饮行业参与者中最为积极的仍是PE/VC投资机构。2022年参投机构投资的赛道相比于前一年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中式快餐、茶饮及咖啡仍是投资焦点外,PE/VC机构也将目光投向了日料、西式餐饮以及酒水等品类。
另一方面,相较前几年,企业投资者在2022年的表现更为活跃。餐饮企业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自身所在赛道品牌以实现业务扩展或整合市场的目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咖啡茶饮赛道,其中的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新品牌的孵化;而2021年曾活跃于餐饮投资的互联网/游戏文化企业在这一年出手频率明显降低,投资市场转而迎来更多专业的餐饮管理公司,如小龙坎、百福控股、快乐蜂集团等。
在高线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下沉市场作为一个大体量的潜在市场势必在新一轮复苏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已在下沉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的区域性品牌届时也将获得投资者的持续关注。
在未来,餐饮竞争将更加聚焦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价格、品类、区域方面,也体现在能否提高运营效率上。餐饮企业需专注自身,修炼内功,优化自身运营能力,实现内生增长才能积极应对未来餐饮市场的强劲反弹。